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“昔晏婴辅齐,鹿裘不完,季文子相鲁,妾不衣帛,以约失之者鲜矣。”宗果以侈从被诛

建武三年,又至庐江,因遇积弩将军傅俊东徇扬州。俊素闻惲名,乃礼请之,

上为将兵长史,授以军政。惲乃誓众曰:“无掩人不备,穷人于厄,不得断人支

体,裸人形骸,长沙郡治下共有十三县,而郡城临湘以北,仅有罗县、益阳、下隽三县,刘景船队从临湘启程出发,顺湘水北上,直至离开长沙境内、进入长江,途中只会经过罗县一地。

罗县距离临湘约二百里,汉代舟船在江中顺流而行,轻船每日可行八九十里,重船每日可行六七十里。123。刘景船队皆载满人、货,无疑归于重船之列,需要至少三天才能航行到罗县。不过湘水作为长沙的母亲河,沿途两岸历来人烟稠密,倒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地方过夜。

现今罗县县长乃是与他积怨甚深的吴巨,此人还兼领长沙北部都尉,掌握兵权,虽然刘景知道他未必敢如何,但小心无大错。在途经罗县境内休整时,他下令船队严加戒备,购买补给后,次日一早便匆匆离开。真不知道也好,假装糊涂也罢,总之吴巨始终保持沉默,没有借机生事。

刘景船队又航行两日。/

区雄就在巴丘服刑,当然,他是长沙豪杰大人,名义上是服刑,实则是入军中为部伍。

听人说区雄目前正在守江,船队经过巴丘时,刘景并没有看到他的人影。

一过巴丘,便入了长江水域。接下来要前往襄阳,有两条路,一条是顺长江而下,再经由汉水北上襄阳。另一条路则是直接通过云梦泽北上,经由夏水入汉水至襄阳。

第二条路远比第一条路快捷,只是缺点也很明显。反听首先夏水并非时时畅通,故泰山太守应劭所著《十三州记》记载:“江别入沔为夏水,源夫夏之为名,始于分江,冬竭夏流,故纳厥称。”夏水夏流冬竭,颇有不便之处。另外云梦泽盗匪极多,走这条“捷径”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。

刘祝之前就是贪图这条“捷径”省时省力,去时又不曾吃大亏,以致船队返回时麻痹大意,前后数次遭到云梦泽水贼的围攻,死伤达二十余人。

面对刘祝的请示,刘景毫不犹豫下令船队顺江而下,走相对安全的长江、汉水路线。他倒不是害怕与云梦泽水贼交战,他此番带来了三艘斗舰、三百士卒,云梦泽水贼若是敢对他的船队意图不轨,扑上来撕咬,绝对会崩掉一嘴牙齿。

他之所以选择较为安全的路线,是因为他这次乃是为迎接未婚妻而来,这样的大喜日子里,战斗能避开就尽量避开,见血死人,终归是一件不太吉利的事情。…。

进入长江,船队的行进速度相比湘水时,提升了差不多有三成之多,船队在沙羡经停一日,转入汉水。

因为是重船溯流,刘景船队在汉水的行进速度大幅下降,经过多日航行,等到抵达襄阳时,已经是九月下旬。

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,乃是一个大型军事渡口,其北临汉水、南接襄水,夹于二水之间,东北一带皆缘城为堤,以防溃决,谓之大堤。汉水北岸又有樊城,周回四里,与襄阳城隔江对峙,互为犄角,可谓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坚城。

其实襄阳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,直到西汉时期才置县,一共才几百年时间,还没有汉朝历史久远,原本名声不著,规模有限,并不被世人熟知。

荆州之中心。123。在帝乡南阳;南郡之中心,在江陵;汉水之中心,在邓县。相比而言,襄阳仅仅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。

而随着刘表单骑入荆州,将治所迁至襄阳后,其地位才开始凸显出来,如今襄阳毫无疑问是荆州的中心。

应该说刘表的眼光非常准,未来数十年,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,襄阳将会一跃成为天下瞩目的焦点,这里发生了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。不过有了刘景这个变数,未来还会不会有三国?绝对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船队停于襄阳城北汉水边。/

相比之下,刘亮就显得轻松多了,他过去没少随父亲泛舟浏水、捕鱼捉虾,因此分外从容。蔡升也还好,唯独马周,他是一个天生畏水的旱鸭子,这一路上可把他折腾坏了,如果不是怕人笑话,他绝对会毫不犹豫下船乘马,走陆路来襄阳。

从船上放下数辆车马,刘景带上众多礼物,进入襄阳,除了蔡升、马周、刘亮外,他只带了二十名士卒随行。一来船上宝货众多,需要留下足够的士卒护卫船队。反听二来也是避免引起襄阳方面的不快,毕竟三百名士卒确实有些过于扎眼。刘祝则留在船上主持大局。

刘景乘坐的并非普通马车,而是长沙郡府的轺车,轺车乃是传车的一种,又持“尺五寸木传信”,因此襄阳郭门的门卒稍稍检查了一下,就对刘景车队放行。

刘景坐在车中,顺窗望外,遥望襄阳城郭风光,与记忆一一对照。

前身在襄阳游学两载,曾先后寄宿赖恭、宋忠、潘濬家中,不过他这次人多势众,当然不能再住他人家里,民间逆旅环境奇差,远不如官方都亭。虽说他这次带的人是有些多,可凭借他长沙郡主簿的身份,应该不会被都亭拒之门外。

刘表入主荆州以来,时局颇为安宁,无战乱之忧,关中、兖、豫之人来投者络绎不绝,为了容纳这些海内之士,刘表另择一块空地,建起一座十倍于过去的都亭,院落屋宇,鳞次栉比,一时之间,进出于都亭者皆中原衣冠士大夫。…。

刘景车队顺利抵达新都亭,递交传信,没过多久,都亭亭长便匆匆赶至。

刘仲达之名,他可谓如雷贯耳,这一年来,南北士子常常谈及刘仲达之名,称其为荆南士之冠冕,这样的大人物,此来襄阳,必会受到刘表的召见,他哪敢不用心接待。

放**女。”俊军士犹发冢陈尸,掠夺百姓。惲谏俊曰:“昔文

王不忍露白骨,武王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,故能获天地之应,克商如林之旅。将

军如何不师法文王,而犯逆天地之禁,多伤人害物,虐及枯尸,取罪神明?今不

谢天改政,无以全命。愿将军亲率士卒,收伤葬死,哭所残暴,以明非将军本意

也。”从之,百姓悦服,所向皆下。

昔文王不敢槃于游田。123。以万人惟忧。而陛下远猎山林,夜以继昼,其于社稷宗庙何?

昔智果见智伯穷兵必亡,故变名远逝,陈平知项王为天所弃,故归心高祖,皆智之至也。

《司马法》曰:「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平,忘战必危。」

刑法:

《书》云「伯夷降典,哲民惟刑」传曰:‘伯夷下典礼教民,而断以法。

《书》曰:“文王作罚,刑兹无赦(文王制定刑罚,处罚有罪而不宽赦)

孔子曰:‘导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(以政令来管理。/

《春秋》之义,意恶功遂,不免于诛。自董仲舒倡导‘《春秋》决狱’后,‘论心定罪’,置既定法律于不顾,更大开统治阶级任意出入人罪之门,并给了贪官一个制造冤狱的‘合法’武器”。

《春秋》之义,原情定过,赦事诛意,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,赵盾以纵贼而见书。《春秋》之义,追究他心里的最根本动机来确定有无罪过或罪过轻重)

今之狱吏,上下相驱,以刻为明,深者获功名,平者多后患。谚曰:「鬻棺者欲岁之疫。」今治狱吏欲陷害人。反听亦犹此也。买棺材的希望发生瘟疫。

孔子云:‘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今吏多不良,擅行喜怒,或案不以罪,迫胁无辜,致令自杀者,一岁且多于断狱,甚非为人父母之意也。有司其议纠举之。

《书》云:“父子兄弟,罪不相及。

《书》曰“刑罚时轻时重”(社会太平则刑罚重,社会动乱则刑罚轻)

《书》曰:「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。」在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时,宁可偏宽不依常法,也不能错杀无辜。

《书》不云乎?『惟刑之恤哉!』慎用刑法

《书》云:‘明德慎罚。’(多行恩惠,少用刑罚。

《尚书》曰:‘上刑挟轻,下刑挟重。’如今使臧吏禁锢子孙,以轻从重,惧及善人,非先王详刑之意也(‘重罪尽可能轻判,轻罪要判重。’如今因处罚犯贪污罪的官吏而禁止他的子孙做官,从重处罚轻刑,恐怕要殃及善人,这不是先王审察刑法的本意)(治理贪污犯)…。

君子:

《易》曰:“君子自强不息

《书》云:‘父不慈,子不祗,兄不友,弟不恭,不相及也。

孔子曰‘学之不讲《不讲求学问》,是吾忧也,又曰:‘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《博览群书广泛学习,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,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问,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,仁德就在其中了.》

传曰:“人心不同,譬若其面(人心不同,如同人面不相同)

传曰:『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,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,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)行。』君子不因为小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。『天有常度,地有常形。123。君子有常行;君子道其常,小人计其功。《诗》云:『礼义之不愆,何恤人之言?』自身的礼义没有偏差,何必忧虑别人的话语呢?故曰:『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冕而前旒,所以蔽明;黈纩充耳,所以塞聪。』看见了当做没看见,听见了当做没听见,好的德行应予以肯定,原谅人犯下的小过错,人无完人,不应求全责备。

《易》曰:『正其本,万事理;失之毫厘,差以千里。』

《易》曰:“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。”孔子称“蘧伯玉邦有道则仕。/

《易》曰:“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,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今去奢即俭,以先天下,改易名号,随事称谓。《易》曰:“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同归殊涂,一致百虑(简易则容易被了解,不繁琐则容易被遵守,简易不繁琐则自然的规律能够被掌握了。”现在去除奢侈崇尚节俭,并示范给所有的人,改变名号,称谓则依据事物的性质。“君子立身世之处道,或出仕或入仕,殊途同归,各种思想统一于一个道理。”

《易》曰:“不恒其德。反听或承之羞(不能坚守道德,有时要蒙受耻辱)

《易》曰:“人之所助者信”(人们乐意帮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)

《易》曰: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(上天没有什么偏爱,但常常照顾行善之人)

《易》曰‘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,是以自天祐之,吉,无不利

《易》曰:“德薄而位尊,智小而谋大,鲜不及矣(德少却地位高,智慧少却谋划大,很少不致灾祸的。)

《书》曰:谗说殄行,震惊朕师。』《王制》:『顺非而泽,不听而诛。』谓人有坚为辩言,不以诚质,学于非道,虽博无用,饰非文过,辞语顺泽,不听教命,有如此者,皆诛杀也。

《诗》云「贪人败类」,古今一也

《诗》云:『籍曰未知,亦既抱子。』就算像于籍那样昏庸的人,在危难的时候也知道保护自己的儿子。*…。

五辟之属,莫大不孝。周襄王不能事母,《春秋》曰『天王出居于郑』,繇不孝出之,绝之于天下也。

《礼记》曰:“爱而知其恶,憎而知其善,天下鲜矣。【喜爱而知道其缺点,厌恶而知道其优点,这样的人世界上太少了。】

《论语》曰:「有始有卒者《子游非议子夏不能按次序教授弟子》,其唯圣人虖!」比喻赏赐薄厚有别

《诗》云:『忧心惨惨,念国之为虐。》批评最高当权者亲小人(“瞻彼中林,侯薪侯蒸”),远贤臣(“乃弃尔辅”),行虐政(“念国之为虐”)

《诗》云: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(有始无终,令人遗憾)

《诗》云:“啜其泣矣。123。何嗟及矣!(无声流涕,追悔莫及)

《诗》曰:‘无德不报,无言不酬。(别人和我说话,无话不答;别人对我有帮助,有机会一定要回报。

《诗》云:“赫赫王命,仲山甫将之。邦国若否,仲山甫明之(诸葛亮)

《诗》云:‘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,抚我畜我,长我育我,顾我复我,出入腹我。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(父亲生我,母亲养我,抚育我,培育我,照看我,出入抱着我。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,老天啊,我心裹永不会满足)

《诗》不云乎:‘未见君子。/

君王:

《黄石公记》曰,‘柔能制刚,弱能制强

《洪范》曰:「天子作民父母,为天下王。」

《礼》『父为士,子为天子,祭以天子』。

《礼》制,人君之子年八岁,为置少搏,教之书计,以开其明;十五置太傅,教之经典,以道其志《易》曰:“天垂象,见吉凶(上天垂下景象,以显现出吉凶)

《易》曰鼎象三公

《易》曰:“潜龙勿用(虽然发展势头较好,但比较弱小

孔子曰“宽则得众”。夫能得众心。反听则百世不忘矣。

孔子曰:自吾有回,门人日亲

孔子曰:‘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;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《孝经》曰:“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。”礼者,尊卑之差,上下之制也。

鄙语曰,苛政不亲,烦苦伤恩”指残酷地剥削、压迫人民会伤害百姓,从而失去民心

臣闻轻者重之端,小者大之源,故堤溃蚁孔,气泄针芒。是以明者慎微,智者识几。《书》曰:“小不可不杀。”《诗》云:“无纵诡随,以谨无良《诡诈欺骗莫纵任,谨防小人行不良。》

孔子曰:“如有用我者,三年有成。(对诸葛用人不疑)

孔子曰:“智者见变思刑,愚者睹怪讳名(聪明的人见到灾难,考虑他形成的原因,愚蠢的人见到怪异,却假装没看见)

孔子曰:‘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【对不仁德的人过分憎恨,就会导致祸乱。】…。

《老子》曰:“法令滋章,盗贼多有

《老子》曰:“人之饥也,以其上食税之多也。(百姓之所以挨饿,是因为他们的君王收税太多的缘故)

《老子》曰:“大音希声,大器晚成。”善人为固,三年乃立(“声音很大却不经常发出,器皿巨大因而制造时间要长。”善人治理国家,三年才见成效)

孔子曰:‘惟器与名,不可以假人。老子称“国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(规劝野心家不要逾规)

《韩非》曰:“佷刚而不和,愎过而好胜,嫡子轻而庶子重,斯之谓亡征。(凶狠刚猛而不温和,对于错误一意孤行而喜欢争强斗胜,轻视嫡妻所生的儿子而看重庶出的儿子。123。逭可以说是灭亡的征兆)

经》曰:‘无侮鳏寡,惠此茕独(不要欺侮鳏寡,施恩惠给孤独)

读《左传》至「奉王命讨不庭」,每辍卷而叹。

传曰: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(今外部不宁,内部忧患已深。)

《易》曰:「天子所助者顺也,人之所助者信也;君子履信思顺,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也。」

《易传》曰:“有貌无实,佞人也;有实无貌,道人也。(徒有其表的人是奸佞之人;其貌不扬却有才能的人是有道之人)(庞统)

《易传》曰:“公能其事。/

《易》曰『通其变,使民不倦。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神农氏死后,黄帝尧舜相继继位,不但传承神农氏的治国道理,而且针对国内具体的大环境加以变化,使百姓丰衣足食,神农氏的治世之道变化后,百姓安居乐业;变化,当事物发展到极点的时候,便想到要加以变化,以求通达,随着通达而至的是长久.这可能是上天的庇佑,无往不利.

《易》曰:“有孕盈缶。反听终来有它吉。(是说有甘甜的雨水装满我的瓦罐,靠诚信使人归附我才是好事。用道德战胜敌人的人兴盛,以武力战胜敌人的人灭亡。)

《易》美‘损上益下’,《书》称‘安民则惠’(《易经》赞美说‘损君上而益下民。

《易》载羲、农而皇德著,《书》述唐、虞而帝道崇,故虽圣明,必书功于竹帛,流音于管弦(《易经》记载了庖羲氏和神农氏的功业,他们作为古代帝王的恩德天下着名,《尚书》记述了唐尧、虞舜的事迹,他们作为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被后世尊崇,所以虽然有圣贤英明之德,也必须将功德写在竹帛上,谱成乐曲,得人演奏,才能使功德彰显。)

《诗》云「宜民宜人,受禄于天」。《书》曰「立功立事,可以永年」。言为政而宜于民者,功成事立,则受天禄而永年命,所谓「一人有庆,万民赖之」者也。…。

《礼记·王制》:“执左道以乱政,杀。”《周书》曰:『以左道事君者诛。』邪门旁道,多指非正统的巫蛊。

《书》歌股肱,《诗》刺三事。(歌颂股肱良臣,讽刺奸臣)

《书》曰:“无旷庶官,天工人其代之(《尚书》说:‘不要空设百官,上天命定的工作,这是说做君王的代替上天来任命百官。)

《书》载稽疑,谋及卿士,杰《诗》美先人,询于刍荛。国有大政,必议之于前训,咨之于故老,是以虑无失策,举无过事(《书》上记载考察疑难之事,同卿士共谋;《诗》中赞美先人,有疑难之事同砍柴的人商议。国家有大的政事,一定依据前人的训示加以讨论,向有经验的老臣咨询。123。因此考虑不会失策,行动不会做错事)

《书》不云乎:‘用德章厥善。’《诗》云: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(赏赐)

《周书》曰:“天子见怪则修德,诸侯见怪则修政,卿大夫见怪则修职,士庶人见怪则修身

《周书》曰:『记人之功,忘人之过,宜为君者也。』

《诗》曰:「天难谌斯,不易为王」天命无常难测又难信,一个国王做好也很难。

「上帝临女,毋贰尔心。」上天监视着你们,好好打仗,别有二心

《诗》不云乎?『营营青蝇。/

《诗》云:「惟此文王,小心翼翼。」胡尧兢兢日行其道,而舜业业日致其孝,善积而名显,德章而身尊,以其浸明浸昌之道也。

《诗》云:「宜民宜人,受禄于天。」

《诗》曰:『恺弟君子,民之父母。』

《诗》曰:『武王载旆,有虔秉钺,如火烈烈,则莫我敢遏。』

《诗》云:『四牡翼翼,以征不服。』兵强马壮,征讨不服。

《诗》云:‘思皇多士,生此王国(愿上天生更多的贤士,都生在此国中)

《诗》曰:“不愆不忘。反听率由旧章(从不犯错不迷狂,遵循先祖旧典章。从大汉初建,到中兴之世,文、明二帝,德化尤盛。观察他们的治理之容易遵循容易看到,衹不过是恭俭守节,约身尚德而已

《诗》云:‘无忝尔祖,聿修厥德

《诗》不云乎:‘肇敏戎功,用锡尔祉(富于政治敏感的您立了大功,天将给您降下福祉)

《诗》云:“不刚不柔,布政优优

五教在宽’,帝《典》所美;‘恺悌君子’,《大雅》所叹(《舜典》)

《小雅》曰:‘将恐将惧,惟予与汝。将安将乐。汝转弃予。’风人之戒,可不慎乎?(担惊受怕的时候,我和你共同承担。安享快乐的时候你却抛弃了我。’诗人的告诫,可以不谨慎吗?将要给他们追封爵位和谧号)

《诗》云:‘日月告凶,不用其行。’

《诗》云:‘大启尔宇,为周室辅。《要去努力扩土开疆,作为周室藩辅屏障。》…。

《诗》云:‘虽无德与汝,式歌且舞

《诗》曰:『敬之敬之,天惟显思,命不易哉!』又曰:『畏天之威,于时保之。』

《诗》云:‘抑抑威仪,惟德之隅(圣人威仪周密严正,内在的美德使外表有端庄的表情、劝诫不要田猎)

《诗》云:“取彼谗人,投畀豺虎。豺虎不食,投畀有北。有北不受,投畀有昊(捉来那些说人坏话的小人,扔给豺狼老虎。豺狼老虎不吃,扔到北方荒野。北方荒野不肯接受,扔给上天)

《诗》云:“敬天之怒,不敢戏豫(恭敬地对待上天的怒气,绝不敢当它作儿戏)

《诗》云:‘敦彼行苇,牛羊勿践履。《礼》,人君伐一草木不时,谓之不孝。

《诗》云:“天难谌斯。123。不易惟王(天难以相信,衹有天子是不可改变的)

《诗》云: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,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(百姓已经疲劳,庶几该使之稍稍安定,把恩惠施于国人,以此便可安定四方之国)

《诗》云:“莫肯念乱,谁无父母?(不要想去作乱,谁家没有父母)

《诗》云「蠢尔蛮荆,大邦为仇」,

《诗》云:“上帝板板,下民卒瘅。”(这是讽刺周幽王变更祖宗法度,而使下民受尽苦难呀)

《诗》不云乎:‘不愆不忘。/

《诗》不云乎:‘君子如祉,乱庶遄已。(‘君主贤明,祸乱很快就会被消灭。君王为民造福,祸乱马上停止)

《诗》不云乎:‘肇敏戎功,用锡尔祉(谋建大功,赏赐福禄)

《诗》不云乎:‘进厥虎臣,阚如虓虎,敷敦淮濆,仍执丑虏。’将军其勉之!”‘进军吧勇敢的大臣,喊声如猛虎,布置兵马进逼淮水之涯,于是捉住了众虏。,将军努力吧!”

女戚:

皇后怀执怨怼,数违教令,不能抚循它子,训长异室。宫闱之内,若见鹰鹯。既无《关雎》之德。反听而有吕、霍之风,岂可托以幼孤(皇后心怀怨恨。多次违反教令,不能安抚其他皇子,在训诲皇子时经常在不同的地方,亲疏有别。宫门之内,如见鹰鹑样的凶狠之人。既没有《关雎》所歌颂的后妃之德,却有高祖吕后、宣帝霍后之风,怎么能够把幼小孤弱的孩童托付给她)

故康王晚朝,《关雎》作讽;宣后晏起,姜氏请愆(周宣王失礼而晚起,王后姜氏请求责罚自己的罪过)

《书》诫牝鸡牡鸣,《诗》刺哲妇丧国。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,恣骄弟之情,几至危国,然后加讨,《春秋》贬之,以为失教。夫女子小人,近之喜,远之怨,实为难养。《易》曰:‘无攸遂,在中馈。’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。(《诗》讽刺多计谋的妇人丧国。昔日郑严公放纵母氏的欲望,随骄弟恣意纵横,差点危害国家,然后才加以检讨,《春秋》批评他,认为他没有教化好。女子小人,接近则喜,疏远则怨,实在是难养。…。

《易》说:“妇人不能放肆,在家中进食。”说的是妇人不能参与政事。)

《书》曰:「乃用妇人之言,自绝于天」;《诗》云:「燎之方阳,宁或灭之?赫赫宗周,褒姒□之!」《易》曰:「濡其首,有孚失是。」《易》曰:「在中馈,无攸遂」,言妇人不得与事也。《诗》曰:「懿厥哲妇,为枭为鸱」;「匪降自天,生自妇人」。

《书》曰:“鉴于有殷。(汉兴以来,直至哀、平二帝,外戚二十家,保全家族及自身的,仅四家而已。《书》曰:“以有殷为鉴。”怎敢不谨慎啊!)

过快过高地给以封爵,所以招祸也迅速。《老子》上说:“其进锐,其退速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
蛮夷:

《论语》曰;“言忠信。123。行笃敬,虽蛮貊行焉。(说话讲究忠信,行为讲究笃敬,即使到了蛮貊可以行得通)

《书》戒「蛮夷猾夏」,《诗》称「戎狄是膺」,《春秋》「有道守在四夷」,久矣,夷狄之为患也!

《书》称「蛮夷帅服」,《诗》云「徐方既俫」,《春秋》列潞子之爵,许其慕诸夏也。’

《诗》称「戎狄是膺,荆舒是惩」对于戎狄荆舒等野蛮的国家,要去攻伐它,使它归服于我国

《春秋》之义「许夷狄者不一而足」。/

《周易》曰:「高宗伐鬼方,三年而克之。」鬼方,小蛮夷;高宗。反听殷之盛天子也。以盛天子伐小蛮夷,三年而后克,言用兵之不可不重也。《诗》云「王犹允塞,徐方既来」,言王道甚大,而远方怀之也。

《春秋》之义,法不加尊

《春秋》之义,立子以贵

《春秋》之义,母以子贵,隆汉盛典,尊崇母氏,凡在外戚,莫不加宠。

《春秋》之义,用贵治贱,不以卑凌尊

《春秋》之义,为人后者为之子,不以父命辞王父命

《春秋》之义,尊上公谓之宰,海内无不统焉。。

《春秋》之义,罪以功除

《春秋》之义,奸以事君,常刑不舍(不赦)

《春秋》之义,量力度德。指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。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。

《春秋》之义,贤者之后,宜有殊礼

《春秋》之义。君亲无将,将而诛(皇室宗亲不得存有叛逆篡弑之心,若有则诛之)…。

《春秋》之义,不以家事废王事

《春秋》之义,国君死社稷,忠臣死君命。

《春秋》之义,子不报仇,非子也。(然而法令不因此而为此减轻刑罚的原因,是因为相互残杀的方式不能提倡。现在假托道义的人得到减罪,对随便杀人的人处理上有差别,使执法官吏得以设置奸巧伪诈之法,这不是教导‘同类情况不可争议’的道义方式。)

《春秋》之义,功在元帅,罪止首恶,故赏不僣溢,刑不淫滥,五帝、三王所以同致康乂也(有功属于首领,惩罚在于魁首,因此不过分赏赐,不滥施刑罚,五帝、三王就是靠这一点才把天下治理太平安康的)

:「《春秋》之义。123。大夫出疆,有可以安社稷,存万民,则专之可也。

《春秋》之义,‘善善及子孙,恶恶止其身(对善行的报偿延及子孙,对恶行的处罚限于罪犯自身)

《春秋》之义,选人所长,弃其所短,录其小善,除其大过(选取他人的长处,抛弃他人的短处,记录他的小的善举,除去他的大的过失。)

《春秋》之义,王后无嗣,择立亲长,年均以德,德均则决之卜筮。

《春秋》之义,诸父昆弟无所不臣。/

春秋之义,贵信而贱轴,贵诚信轻奸诈。

《春秋》诛恶及本,本诛则恶消;振裘持领,领正则毛理。(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

《春秋》书‘无麦苗’,重之也。(《春秋》中记载‘无麦苗’,是重视禾苗受灾这件事)

《春秋》之诛,不避亲戚,所以防患救乱,全安众庶。(《春秋》惩罚,并不回避亲戚,主要是为了防备祸患制止混乱。反听保全安定黎民百姓)

《春秋》以天反时为灾,地反物为妖,人反德为乱,乱则妖灾生。往年以来,谪咎连见(叹桓灵)

《春秋》“爱子教以义方,不纳于邪。骄奢浮佚,所自邪也”。《诗》云:“诒厥孙谋,以宴翼子。”(爱护孩子要按礼义法则管教他,不让他受到邪恶的侵害。骄奢淫佚,便是来自邪恶。”《诗经》说:“留给他孙子的谋略,用来安定敬仰他的儿子.”

当时部县亭长中有人接受别人的酒和礼品的,宫府下文书追查此事。或曰:《春秋》先内后外,《诗》云‘刑于寡妻,以御于家邦’,明政化之本,由近及远。今宜先清府内,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。”太守甚贤之,遂任以县事(《春秋》主张先内后外,《诗》说‘对妻子的错误也不放过,以此用来治理国家,,表明政化的根本,是由近到远。如今应该先清查府内,并且宽大处理边远县的细小过失)…。

《春秋传》云:‘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,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。’间者诸将集会,无乃不道忠信之言;大将军之听,无乃阿而不察乎?昔文王承积德之绪,加之以睿圣,三分天下,尚服事殷。及武王即位,八百诸侯不谋同会,皆曰‘纣可伐矣’,武王以未知天命,还兵待时。高祖征伐累年,犹以沛公行师。今令德虽明,世无宗周之祚,威略虽振,未有高祖之功,而欲举未可之事,昭速祸患,无乃不可乎?惟将军察之(嘴不说忠信之类的话是嚣,耳不听五声的和谐是聋。,不久前诸将集会,莫非不说忠信之言;大将军听到后,难道迎合它们而不审察?从前文王承受厚德的开端,再加上聪明圣贤。123。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,尚且还做殷的大臣。到了武王继位,八百诸侯未曾商议却会集在一起,都说‘可以伐纣了,,武王因为不知上天的意旨,撤回兵马以等待时机。高祖征伐多年,仍以沛公名义率领军队。如今你的德行虽然贤明,却历来没有像宗周那样的福分,虽然威信武略大振,却没有高祖那样的功德,却想要进行行不通的事,自找灾祸,恐怕不行。希望将军仔细想想)

道见饥者,裸行草食,五百余人,愍然哀之,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。/

《春秋穀梁传》曰:“五谷不登,谓之大侵。大侵之礼,百官备而不制,群神祷而不祠。”由是言之,调和阴阳,实在俭节。朝廷虽劳心元元,事从省约,而在职之吏,尚未奉承。夫建化致理,由近及远,故《诗》曰“京师翼翼,四方是则”(五谷荒歉无收,叫做‘大侵’。大侵情况下的国家制度,百官备员而不兴工造作,群神衹祈祷而不用三牲之类的祭祀。”由此看来,调和阴阳使国泰民安,就在于实行节俭了。朝廷虽然为百姓万民操心劳神,凡事尽可能减省节约,但在职主持的官吏,却没有真正奉行。说起创建好的政治使之达到天下清平的境界,事情要由近及远地逐步推进。所以《诗经》上说“京师整齐昌盛,四方都有榜样。”)…。


页面连接:http://www.kangfu1998.com/read_0_upyy/dpincey.html

读零零小说网 123读书网

首页 目录 +惊喜 末页

万书网叔叔小说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