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正月二十四日,赵昕正式踏上了北上的旅途。乘着早春微弱的南风,从时间来看,再等几个月北上,东南风更强,会更方便,但是赵昕没有其他理由继续停驻在岭南了,就只能够选择这个时间点北上。

这一次,赵昕不顾旁人的劝谏,执意走海路,自己乘坐着上等宝舟,可容纳上千人的那种,几乎是一个大型行宫,雕梁画栋,巧夺天工,船上稍微摘一个饰品下来就足够普通人数年吃食了。

周围舟舰上千,包括诸多民船,带着无尽货物,主要是征伐交趾的战利品,之前运送了一批北上,但是没有运完,事实上,即便是现在也没有运完。李德政南征北战,战获无数,此外重视农耕,兴修水利,交趾远比赵昕想象之中的富裕。

除此之外,就是大量的粮食,海南岛粮食大丰收,正好带去缓解北方粮食危机。粮食大丰收,对于百姓而言其实并不完全是好事,谷贵伤农,谷贱亦伤农。今年两广的米价低至四百文一石,而谷价(没有去壳的稻谷)更是低至一百五十文。

而汴京呢,米价一石八百文还是没有米商愿意贩卖,小麦的价格常年在一千五百文左右浮动,在赵昕的刻意打压之下,还是两广的一倍有余。

当然这和黄河改道后,河北山东多地成为荒地盐碱地有关,整个北方的粮价这些年就是一直在涨。

1048年的黄河大改道,是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,这句话一点夸张都没有。

所谓宋夏战争的成败和这件事相比真的不值一提,庆历和议送的那点钱,和修理黄河及赈济灾民相比,真的是九牛一毛。其恶果在原本历史上贯穿宋金元三朝,几朝国运都因为这一条河而覆灭,任何言语来描述都显得如此苍白。

因为黄河改道,赵昕做很多事情也就更加紧迫,和时间赛跑。南粮北运,北人南下,南方有着无限的生机,无穷的财富。向南!战略转向!

南粮北运,赵昕收购这些稻谷,差不多是一石二百五十文,比当地市场价高一百文左右,算是保护当地的农民,避免他们破产,收拢当地民心,也防止他们捂粮惜售。

以这个价格购买粮食,再一路将粮食北运至汴京,还要以米价八百文以下的价格售卖出去。严格来说,赵昕是亏本的。但是这个账不能够这么算,粮价是一切物价的基础,粮价稳定住了,其他物品的价格才不会离谱。

百姓花在吃食上的开销减少,就有余财购买布帛,购买煤炭,送孩子入学。而这些,都是对赵昕有利的,对整个社会有利的。

想着在粮食这方面盈利,可真是异想天开。想想后世的主要国家,哪个不是对农业进行大量补贴,哪个不是在农产品出口的时候给予大量税收减免甚至还返钱,倾销去别国击溃别国的农业,在别国农业无法自给自足后,抬高粮价实现垄断性利润。

农业是第一产业,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。如果不是赵昕现在没有足够的权力,赵昕一定要逐步减少农业税,将税收的重点放在工商业上面。

当然,这些都太遥远了。财政是国家运行的基础,涉及到税收层面,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,即便宋朝商业发达,两税也是长期保持一半以上的份额。想要削减难度非常大,即便是赵昕登基称帝,想要动这农业税,没有十多年的筹备也不可能成行。

目视远海,赵昕心潮起伏,想到了农业,就想起了自己当初的念头。赵昕成为太子之后,肩负苍生之重,他想过自己日后该如何做。

当初年幼的赵昕放弃了发展农业的心思,因为农业投资大,见效慢,相比较而言,工商业就好很多,资本运转的速度远胜农业,财富积累的速度也远胜农业。

从最开始涉足舆论行业,发行报纸,鼓动舆论,再一步步涉足布行,医疗业,矿物开采,船只制造等,赵昕按照自己规划的那样,就好像一只八爪鱼一样,不断延伸扩展着自己的触手。

财富不断积累,权势日益扩张,发展到今天,赵昕甚至有了出兵平灭一国的能力。成为了真正的实权人物,可与赵祯叫板,地位不可动摇。

是不是应该发展农业了?赵昕的目光迷离了起来,现在说自己没有发展农业的能力绝对是妄言,难道派人开放海南岛荒地和两广老山,就不是发展农业吗?

农业,狭义上指种植业,广义上则是指农林牧副渔。赵昕虽然有了一定的能力,但是也不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,还是要以种植业为主,再具体一些,甚至可以说就是关注水稻和小麦两种作物。

但凡这两种作物能够提高十分之一的产量,就足以养活数百上千万人。当然,想要实现这等成就,赵昕所需要付出的投入也是极其惊人的。

提高农产品产量,你的脑海中会生出多少办法来?

一,提高管理水平。

二,兴建水利工程。

三,研发良种,如杂交水稻。

四,推广化肥并提高化肥品质。

其他办法自然还有很多,比如修建大棚改变温度,但是在宋朝这个办法显然不太现实。


页面连接:http://www.kangfu1998.com/read_0_idnuu/iibuibcb.html

读零零小说网 123读书网

首页 目录 +惊喜 下一页

宝书网123读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